教育部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 AI 生成內容.jpg (337.36 KB, 下載次數(shù): 5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5-13 15:52 上傳
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fā)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 年版)》(以下簡稱《通識教育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對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教育作出明確規(guī)范。?
在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使用指南》劃出清晰紅線,嚴禁學生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直接復制作為作業(yè)或考試答案,同時限制在創(chuàng)造性任務中對人工智能的濫用,從根源上杜絕 “代勞式” 使用行為。這一規(guī)定旨在防止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導致獨立思考能力弱化。?
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使用指南》對不同學習階段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出差異化規(guī)定。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堂內適當運用以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引導學生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高中階段則允許學生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這種分層設計充分考量了學生的年齡適配性,避免低齡學生因認知不足而濫用技術。 ? 《通識教育指南》指出,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需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育體系,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智能社會的核心素養(yǎng)。小學階段側重興趣培養(yǎng)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tǒng)思維與創(chuàng)新實踐,通過知識、技能、思維與價值觀的融合,培育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yǎng)。?
《使用指南》明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核心應用場景,包括促進學生成長、輔助教師教學、支撐教育管理。具體涵蓋支持個性化學習、互動式探究、深度閱讀體驗、提升心理健康、助力無障礙學習、賦能課堂互動、精準課后輔導、協(xié)同教學評價、校務智能化以及建立智能數(shù)據(jù)庫等方面。?
為防范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從多維度建立防范機制。在教學引導上,強化教師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及文化偏差,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提升信息處理自主性。同時,明確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的輔助定位,堅守師生互動在知識傳授和思維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確保技術與教育本質有機統(tǒng)一,促進學生思維全面發(fā)展。?
在保障學生隱私與數(shù)據(jù)安全方面,《使用指南》要求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shù)據(jù),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白名單” 制度,只有符合教育需求且數(shù)據(jù)安全合規(guī)的工具才能進入校園。?
此次兩部指南的發(fā)布,為中小學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提供了清晰指引,有助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健康、有序發(fā)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成長與教育教學。 ? (綜合:人民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