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計算機學會宣布對其主辦的CSP-J/S認證(中國計算機學會認證服務提供者-軟件能力認證)作出年齡限定,12周歲以下兒童將不能再參加此項軟件能力認證,“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規(guī)則同此,即日起實施。中國計算機學會表示:小學生過早參加CSP-J/S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學習會產生負面影響,也不符合CCF(中國計算機學會)組織該能力認證的初衷。另一方面,部分中學將小學生的CSP-J/S成績作為升學的參考依據,這將帶來嚴重的功利化傾向,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和升學秩序。
多年來,奧賽低齡化的現象,一直都是輿論關切的熱點問題,盡管部分家長、老師希望孩子多參加這類競賽,并爭取在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但很多人也擔心:低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過早參加奧賽競爭,恐怕是弊大于利,尤其是以奧賽成績作為中小學生錄取、升學的依據,更會導致教育功利化問題。
12歲以下兒童不得參加信息學奧賽,有利于避免“揠苗助長”.jpg (15.12 KB, 下載次數: 5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2-19 15:03 上傳
天才是極少數,并非每個孩子都適合競賽模式。如果不顧實際地揠苗助長,給孩子強加與競賽相關的學習任務,既有可能妨礙未成年人的全面發(fā)展,剝奪他們多元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引發(fā)厭學情緒、自信缺失等“次生危害”,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者需要保持一個“平衡度”,既讓那些有興趣、有天賦的孩子可以通過奧賽被外界“看見”,又避免奧賽過度低齡化導致的諸多負面問題。
首先,家長和老師需要掌握更科學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正如中國計算機學會所言,“學習計算機科學有益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邏輯思維及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這需要一定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計算機天賦本質上是一種數理邏輯天賦,或許有的孩子天生就有,但更多孩子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從最簡單、基本的知識學起,才有可能獲得鉆研難題的能力。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孩子具備基礎認知能力之后,有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就會主動地探索未知世界。以內驅力促進學習,顯然比外界施壓或利益誘導更靠譜。
再者,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稟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并非只有競賽一種方式。2023年,上海市松江區(qū)就在“數字學習周”主題活動期間,面向全區(qū)中小學生推出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提升活動清單,引導青少年學生自覺提升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廣西玉林開展了全市中小學師生“數字素養(yǎng)校園行”活動,幫助在電腦編程、機器人等領域有天賦、有興趣的學生走上更大的舞臺。
與此同時,應當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和評價體系,全方位評估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競賽天賦,盡量避免“大水漫灌”式培養(yǎng)模式,調整“揠苗助長”式培養(yǎng)理念,采用更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以更豐富的方式展示孩子的潛能。
(來源:中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