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間,詩歌隨風飛揚;山水為卷處,文脈綿延悠長。7月16日至17日,以“‘寧’靜山城‘蒗’漫彝鄉(xiāng)”為主題的第二屆瀘沽湖詩歌季在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瀘沽湖畔成功舉辦。這場盛會不僅是文學愛好者的相聚,更是寧蒗縣以文化為紐帶,賦能鄉(xiāng)村振興、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讓詩歌成為連接自然與人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橋梁。
第二屆瀘沽湖詩歌季在寧蒗舉辦,以詩為媒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1.jpeg (129.2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21 17:32 上傳
地處橫斷山脈腹地的寧蒗縣,平均海拔2800米,獨特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了極具生命力的“小涼山詩人”群體。自20世紀90年代崛起以來,以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彝族詩人阿卓務林等為代表的詩人們,始終扎根故土,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記錄民族變遷,抒發(fā)對家園的深沉眷戀。他們的詩歌,既是這片土地從貧困走向繁榮的時代見證,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魯若迪基在《小涼山很小》中,以細膩微小的意象勾勒出故鄉(xiāng)的廣闊與溫暖,字里行間滿是對民族文化的篤定;阿卓務林則將創(chuàng)作視為“歌吟涼山,翻譯生活”,其作品深刻展現(xiàn)了彝族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堅守與思索。正如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主任、彝族詩人吉狄馬加所言,寧蒗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也是詩歌回歸自然源頭的重要場域”,這一評價精準道出了小涼山詩人及其作品的獨特價值。
第二屆瀘沽湖詩歌季在寧蒗舉辦,以詩為媒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2.jpg (134.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21 17:32 上傳
本屆詩歌季,正是小涼山詩人群體內生詩性力量的集中綻放?;顒悠陂g,來自各地的詩人、評論家齊聚瀘沽湖,走進摩梭傳統(tǒng)村落,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其中,里格半島的詩歌朗誦會尤為引人注目——豬槽船被創(chuàng)意改造成流動的詩臺,詩人站在船頭吟誦,詩歌隨湖水蕩漾,與湖光山色、民族風情深度交融,為在場游客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藝術盛宴。這種文化與自然的碰撞,讓瀘沽湖的旅游推廣跳出了單純的風景展示,轉向挖掘其深層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價值。正如于堅教授所言,瀘沽湖給人“天堂般的印象”,而詩歌朗誦能“喚醒游客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使這片湖光山色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承載著“深刻的哲學記憶”。詩歌季通過高品質的文化供給,既提升了瀘沽湖的文化品位,也吸引了更多具有文化追求的游客,實現(xiàn)了旅游體驗的全面升級。
小涼山詩人以筆墨為刻刀,雕琢著故土的鮮活形象;以詩歌為橋梁,連接著遠方的來客與故鄉(xiāng)的脈搏。他們的作品,尤其是魯若迪基筆下對瀘沽湖的深情禮贊,早已將這片湖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感融為一體,成為寧蒗獨特的文化名片。這種以詩歌為核心的文化實踐,不僅是民族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更為地方文旅融合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創(chuàng)意靈感。
第二屆瀘沽湖詩歌季在寧蒗舉辦,以詩為媒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3.jpeg (109.8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21 17:32 上傳
寧蒗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xù)深化文旅融合,拓展全域旅游的廣度與深度,以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努力爭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特長生”。對于瀘沽湖而言,其發(fā)展將不再止步于追求游客數(shù)量與經濟收入的增長,而是致力于實現(xiàn)人與自然、文化與發(fā)展的和諧共生,讓這片“詩歌回歸自然源頭的重要場域”,長久維系其獨有的“深刻的哲學記憶”,讓詩歌的回響在瀘沽湖畔永遠激蕩。(通訊員/徐?。?/font>
|